趙振江:蹬三輪車的文化騎士
時間:2016-12-12 16:27 來源:未知 作者:dl 點擊:次
不久前,因公事進謁北京大學趙振江教授,出人意料的是,這位海內(nèi)外大名鼎鼎的詩歌翻譯家,周身上下并無想象中的名家氣質(zhì)、大師風范,言語、衣著均樸素平凡如鄰家大叔,如果不是交談中信手拈來的巧妙典故和看到滿屋著作,令人幾乎忘卻今日晤對的竟是國內(nèi)西班牙語言文學界泰斗級的學者。 滿腹詩情化做強健肌肉 趙振江退休前是北京大學西班牙語系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出版過《西班牙與西班牙語美洲詩歌導論》、《拉丁美洲文學史》(合著)、《山巖上的肖像:聶魯達的愛情·詩·革命》(合著)、《拉丁美洲文學大花園》、《馬·菲耶羅》、《拉丁美洲詩選》、《西班牙黃金世紀詩選》、《西班牙當代女性詩選》等重要著作。鑒于他卓越的學術(shù)成就,智利-中國文化協(xié)會曾于1995年授予他魯文·達里奧勛章,西班牙國王于1998年授予他伊莎貝爾女王勛章,阿根廷總統(tǒng)于1999年授予他五月騎士勛章;智利總統(tǒng)于2004年授予他聶魯達百年誕辰勛章。2004年,人事部和教育部評他為全國模范教師。 盡管獲得過這么多的榮譽,趙振江依然保持著平凡的外表和樸素的心情,始終將自己定位在一位普通的教師的位置上。每年新生入學,他總是蹬著三輪車跑前跑后地幫著學生們搬運行李,常常被人們誤以為是北大的校工。直至開學典禮,學生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幾天前那個非常好的“老師傅”,竟然是他們的系主任。 談到這則軼事,趙振江難掩得意的心情,他對記者表示:“知識分子要靠貢獻去換取價值,而不能靠架子去體現(xiàn)身份。其實適當?shù)貜氖乱恍w力勞動對每個人都有好處。我現(xiàn)在70歲了,但每天還能到操場上去打幾個小時的籃球,許多學生都打不過我。”不是一味地困守書齋低吟淺唱,反將滿腹詩情化做強健肌肉,這無疑極大地延長了趙振江的學術(shù)生命,增加了他的創(chuàng)造力。這也就是為什么10位西班牙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他一個人就翻譯過其中的5位的原因吧! 陰差陽錯走上翻譯路 “我搞西班牙語言是半路出家。”面對記者,趙振江侃侃而談,“小時候只對古典詩歌很感興趣,因此考大學時報的北大中文系。”本來他已經(jīng)被中文系錄取,但當時國家需要外語人才,因此以硬被外語系老師作為“學生骨干”從中文系“挖”了過去。過去以后,先學了一年半法語,很快古巴革命成功,他聽從組織安排,學習西班牙語�,F(xiàn)在回憶起來,趙振江還是認為“是西班牙語選擇了我”。 博爾赫斯曾說過,如果阿根廷有文學,那就是《馬丁·菲耶羅》。這部拉丁美洲文學的經(jīng)典作品,是三大高喬史詩中最完美的一部。全詩共7210行,描寫馬丁·菲耶羅一生的不幸遭遇和頑強斗爭。這部民族史詩在阿根廷家喻戶曉,“街上小孩打架之前,都先背誦幾句《馬丁·菲耶羅》”。這部作品在文學史上也有著很崇高的地位并被譯成了多種文字。但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之前,始終沒有中文版面世。 在大學念書的時候,趙振江就今天3行、明天5行,斷斷續(xù)續(xù)地翻譯著《馬丁·菲耶羅》。上個世紀80年代初,他初步完成了譯稿。但在當時百廢待興的出版界,這部作品很難得到出版機會。直到1984年,機會來了。這一年恰巧是作者何塞·埃爾南德斯誕辰150周年,阿根廷國內(nèi)要展出各個語言版本的《馬丁·菲耶羅》,唯獨沒有中文版本。中國駐阿根廷文化參贊急了,連夜給國內(nèi)寫信,要求馬上出版中文譯本。在這樣的背景下,湖南人民出版社輾轉(zhuǎn)找到趙振江,雙方加班加點地工作,終于趕上了展覽。 翻譯《紅樓夢》的“最佳人選” 1998年,趙振江得到了伊莎貝爾女王勛章,西班牙國王在致辭中講得清楚,感謝他把中國的古典名著《紅樓夢》翻譯成西班牙文,讓伊利亞特半島的讀者領(lǐng)略到這部偉大的文學作品的獨特魅力。 談到這段經(jīng)歷,趙振江稱自己是被趕鴨子上架。1987年,趙振江收到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的邀請,讓他去西班牙翻譯這部中國巨著。考慮到自己不是紅學專家,因此趙振江婉言謝絕。但西班牙方面卻接二連三來信催促,說已經(jīng)有了一個從英文翻譯過來的譯本,如果趙振江不來,只能直接采用這個版本出版。看到西班牙方面對介紹中國文學如此有誠意,趙振江也覺得不好再推脫了。于是起身前往西班牙,開始了自己的第一次中翻西的歷程。 看到西班牙方面提供的原始譯本,趙振江嚇了一跳。“那真是滿紙荒唐言,一場糊涂‘累’”。原來的譯者顯然欠缺中文功底,賈雨村竟然成了“下雨時候的房子”。沒辦法只能另起爐灶。在翻譯過程中,小說里的詩歌、對聯(lián)、題匾常常讓他不知所措,人名的翻譯更需煞費苦心。西班牙的老百姓幾乎不知道什么是菱角,但小說中偏有一個角色叫香菱,如果翻譯成原文,就只能在書里放一個拉丁文學名,給讀者的感覺就像是吃花生吃到了一顆石子,一定會讀不下去。躊躇旬月,趙振江想到香菱的小名叫英蓮,而西班牙民族對蓮花是熟知的,于是在正文中采用了睡蓮這個名字。但在腳注中注明:她原來叫什么名字,拉丁文的學名是什么。通過這種折中的辦法,趙振江即做到了忠實于原著,又照顧了讀者的閱讀感受。經(jīng)過三年目不窺園的生活,一個三卷本的西語《紅樓夢》全部出齊。雖然其間吃到了太多的苦頭,但趙振江覺得很值得,“我前幾天在北大遇到幾個西班牙人,和他們聊天,他們都看過,還有一個人說現(xiàn)在第二本已經(jīng)脫銷,他們都盼著再版。” 越翻譯越膽小 從80年代開始,趙振江平均每年都出版一本著作。盡管這樣高產(chǎn),他卻說自己越翻譯越膽小。“因為中西方語言之間的差異、文化之間的差異太大,到底一首詩應(yīng)該怎樣翻?如果你翻譯的是一位詩歌大家,你翻譯成中文,那個詩歌至少也還應(yīng)該是詩,讓中國人讀起來,如果能是好詩,那就更加好了。不過我自己把它翻譯成好詩的并不多。” 趙振江認為,翻譯要想做得好,首先要對原文有透徹的理解,然后便是用準確、鮮明、生動的漢語來表述原詩的內(nèi)容,同時要體現(xiàn)原文的風格與神韻。很重要的一點是“設(shè)身處地”,是“進入角色”,要體會原詩作者在彼時彼地要抒發(fā)的情感,要表明的意志,然后再用適當?shù)恼Z言將這種情感和意志轉(zhuǎn)化為中文的詩歌。因而翻譯有點像演員,都是二度創(chuàng)作。“舒秀文和李婉芬演的虎妞兒雖各有千秋,但都沒有離開原作,都是老舍先生《駱駝祥子》里的虎妞兒。” 趙振江認為: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繁榮國內(nèi)的詩歌創(chuàng)作,是為了給國內(nèi)作家提供借鑒、啟迪和參照物。中國的新詩就是借鑒外國詩歌的產(chǎn)物。許多二三十年代的大詩人,都是既搞創(chuàng)作又搞翻譯。但新中國成立以后,由于種種主客觀的原因,創(chuàng)作界與翻譯界近乎“分道揚鑣”,“井水不犯河水”,這種現(xiàn)象是不正常的。趙振江建議,國內(nèi)文學界和翻譯界應(yīng)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因為兩者之間有很強的互補性。 世聯(lián)翻譯-讓世界自由溝通!專業(yè)的全球語言翻譯供應(yīng)商,上海翻譯公司專業(yè)品牌。絲路沿線56種語言一站式翻譯與技術(shù)解決方案,專業(yè)英語翻譯、日語翻譯等文檔翻譯、同傳口譯、視頻翻譯、出國外派服務(wù),加速您的全球交付。 世聯(lián)翻譯公司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國際交往城市設(shè)有翻譯基地,業(yè)務(wù)覆蓋全國城市。每天有近百萬字節(jié)的信息和貿(mào)易通過世聯(lián)走向全球!積累了大量政商用戶數(shù)據(jù),翻譯人才庫數(shù)據(jù),多語種語料庫大數(shù)據(jù)。世聯(lián)品牌和服務(wù)品質(zhì)已得到政務(wù)防務(wù)和國際組織、跨國公司和大中型企業(yè)等近萬用戶的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