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yè)新聞
-
00后將《唐宮夜宴》小姐姐同款“國家寶藏”寫成歌,英文翻譯也太
發(fā)布時間:2022-08-15 15:04 點擊:
文章轉(zhuǎn)載自 Z世代說 21世紀英文報
「來到這里,我才體會了一場真正意義的治愈之旅。」
汪櫟宬站在博物院展廳里,告訴「少年會客廳」主創(chuàng)。
的確,無論你為何而來,當你踏入博物院的那一刻,周圍的一切都將產(chǎn)生微妙的變化。
你行走在一件件信物前,就像行走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里。
目之所及,每一件文物都是一道密碼,祖輩的喃喃私語,跨越千年而來。
那種像墨水一樣蔓延開來的情緒,很難用語言去形容:
不是感動——這個詞第一次顯得過于蒼白。
也不是震撼,這讓人顯得不帶思考痕跡。
那種情緒,似乎更適合用音樂來述說。
我走過的關(guān)隘,六國曾逡巡而不敢前;
我馳騁的草原,霍去病為之點燃骨血。
無數(shù)浩劫后,英雄逝去,山河俱在。
當你從中華民族的光輝歲月里穿行而出,自己的迷茫和困頓頓時顯得無比渺小,那一刻充滿你四肢百骸的,是一種——
呼嘯五千年而來的,身為一名中國人特有的精神力量。
面對歷史的遺跡,記憶的宮殿,汪櫟宬,這位17歲的準北大學(xué)生,選擇用年輕人的方式記錄內(nèi)心的感受——根據(jù)河南博物院文物介紹詞編寫了名為《宅茲中國》的歌曲,用飽含寓意的歌詞串聯(lián)起文物故事。
聽完后,你會發(fā)現(xiàn),所謂的精神內(nèi)耗,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面前,都只是浮云。
01 禮儀之邦,愛好和平
共同的歷史記憶,將我們綰結(jié)為一個民族,而文物,恰是一個民族在反芻自身時的記憶錨點。
在河南博物院,汪櫟宬印象最深的一件文物是賈湖骨笛:
“很難想象7000-9000年前的先祖竟能創(chuàng)造出這樣一件樂器,精致靈巧、音律嚴格。” 汪櫟宬感慨道。
因此,這首歌由這只「骨笛」拉開序幕:
聽 越千年之音
Hearing melodies through millenniums
骨笛喚起 那河畔晨曦
The bone flute whistled as the mighty river
dawned
觀 繁星耀莽原
Observing stars shining over the wilderness
這玉劍執(zhí)起 天中建極
Jade sword in hand, civilization was established in the central land
中華民族是禮樂之邦,也許這只骨笛,曾吹奏過動人的音樂,也許那古樸的樂曲,曾打動祖先的心靈,并作為一種群體記憶傳遞至今,烙印在我們的靈魂深處,讓我們溫文爾雅,愛好和平,這種底色,不因歲月而改變。
02 以民為本,聿修厥德
大禹治水劃分九州,開啟夏朝;
成湯滅夏推翻暴桀,建立商朝。
朝代興衰暗示著歷史的規(guī)律。
“天命靡常,唯德是親”,這是殷周代際興起的新哲學(xué)。
唯有修德可以得民心,唯有民心可以得天下。這是中華民族重視道德的源頭,以兵凌人的“霸道”從未成為歷史的主流。
汪櫟宬將商衰周興,春秋戰(zhàn)國;群雄并起,百家爭鳴寫到了歌詞里。
他認為:從后世的角度,尤其是文化的角度,秦王朝功遠大于過。單論一點:文字的一統(tǒng)就是中華文明從未斷流的根本保障。”
九州禹跡茫茫
Da Yu delimited the world into nine provinces
四極浚哲成湯
Cheng Tang unified the country
with providence
邦畿千里民享
Their people became masters of this vast land
韶光幾度匆匆 諸子列侯爭雄
Time flew as schools and nations strived for supremacy
華夏八方一統(tǒng)
History was made as China came to a Great Unity
03 代際更迭,璀璨古今
所謂器物,不惟質(zhì)地,更有文理,正如《美的歷程》所言,青銅中國由獰厲之美逐漸“溫和”,象征的是天人關(guān)系的轉(zhuǎn)變。敬奉神鬼的禮器,變成子孫保有的銘器,周人將眼光更多地投向人事。
所謂器物,不惟文理,更有氣場。當你靜靜地坐在一尊銅鼎面前,它無聲地向你訴說那楚王問鼎、群雄逐鹿的故事,那閱盡千年的滄桑與淡泊。它是歷史的碎片,卻不是碎片的歷史,感憶先人,讓整個民族共享一種振奮人心的敘事。
在汪櫟宬看來,“中國”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文化概念——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在生產(chǎn)生活、祭祀交流中,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認知——“中國”光輝璀璨歷史由此拉開帷幕。
石陶百工興始
Works of stone and pottery symbolized the beginning of craftsmanship
金玉銅鼎獰厲
Gold, jade and bronze vessels embodied people’s pursuit of faith and aesthetics
宅茲中國啟封歷史
“Zhong Guo” was inscribed as the name for this land
“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到了漢朝,中華文明再一次飛躍,不僅在生產(chǎn)技術(shù)上,更在世界視野上。絲綢之路開辟,政治、經(jīng)濟、文化、工藝上都留下了文明交流的印記。
魏晉風(fēng)骨、隋唐盛世,中國歷史上隨時有人才的涌現(xiàn)。或文或武、或內(nèi)或外,他們孕育了璀璨的文明,文明孕育了璀璨的他們。開放與包容的朝代讓中國成了世界文化溝通與交流的樞紐。
大風(fēng)起兮云動
Howl of the mighty wind brought
about changes of time
四神庇佑豫中
Under gods blessing
百態(tài)陶俑交融
Cultures mingled in this land
魏晉書就風(fēng)骨
Literature of Wei Jin expressed their charm of characters
隋唐盛世東都
People of Sui Tang lived a life of flourishment
熠熠群星共舞
This Land gave birth to countless people of greatnes
文物凝萬古之志,典籍匯千載之思。 一件件文物傳遞當年情,一句句歌詞彰顯今日青年之觸動。 歷史在,根在,人生就有來處。 文化在,心在,未來大展宏圖。 《宅茲中國》正是年輕Z世代在傳承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成功嘗試,讓傳統(tǒng)文化的聲音回響在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心中。 如此嘗試,是涓滴匯海,必有所成。 《宅茲中國》完整版歌詞
在《少年會客廳》節(jié)目現(xiàn)場,汪櫟宬還表示:正是這一件件文物指示著中華民族的來處。
“在這里,我感受到了家。我領(lǐng)略到了河南如何以山水書寫中華文脈,使其成為古代中國的文化中心;這也是為什么我愛去博物館,在這里,我追溯生命,明白了是什么讓我成為了我。在這里,我們追溯時間,明白是什么讓我們成為了我們。”
家不在“地”,在“人”。
家是食物,是天氣,是一飲一啄,是一字一語,是身邊的人,是我們共同的記憶。
以下為汪櫟宬在中國日報Z世代新媒體節(jié)目《少年會客廳》發(fā)表的演講,聽完后,你會發(fā)現(xiàn):也許我們來自五湖四海,但是此刻,身處孕育了中華文明的河南博物院,我們都不是異鄉(xiāng)人。
以下為完整演講:
以下視頻來源于Z世代說編輯:袁丹
實習(xí)生:李石茜